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極限DIY之核融合反應爐。昨天和朋友吐了不少槽,我总结一下。

真实性

首先,我不会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。因为如果要评价一个实验的话,最基础的,这个实验的基础原理必须公开以供复现。他的基础原理是什么?聚变反应方程是什么?是否能够复现?文章本身,一点细节都没说,发布者也不是什么国际知名单位。这种情况下,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是徒劳的——因为你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。

先说明一点。我对核物理完全一窍不通。如果以下有错误,请指出。

按照原料为重水,没有提到氚,我推测聚变是D-D反应。D-D是经典的聚变方程,但是其反应式有两个,产物分别是32He + 10n和31H + 11p,分别放出质子和中子。但是两者的反应条件,质量损失均有不同。

由于不知道聚变原理(作者说是电场陷阱,但是不知道如何产生的,强度多大),所以这个系统的基本特性无法评价——就算不要求输出大于输入,最起码输出/输入比,反应速率是必须的。而且正常来说,做了实验,最起码测试一下质子和中子强度。对比装置对质子和中子的吸收水平,推断原本的辐射强度,倒过来计算两个反应的反应速率。这应当是一个完整实验必须做的。

有了放射强度的测定(完善的还得计算测定精度),计算出来的反应速率,就可以推算出理论输出值。配合上输入值(这个计算需要了解作者的电场陷阱原理),大概就能推算出理论输入/输出比。然后对比实际的输入/输出比,能够对装置运作的基本情况给出一个评价。

是否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封闭细节

他又没做到输出大于输入,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呢?写成paper发才是正常的做法吧。

为什么这么罗嗦

因为科学的基础必须是严谨,可复现。

很多人以为万有引力就是牛顿头上砸了一个苹果,然后感慨自己为啥没这个运气。当然有不少人脑子还比较清楚,小时候脑袋上砸了不少东西也没想出什么来,改为感慨自己为啥没这个天分。其实苹果的故事最多只能作为传说而已。

万有引力的基石,是第谷(1546-1601)的海量天文学观测数据。有了这些观测数据,开普勒(1571-1630)的行星运动定律才站的住脚。有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,万有引力(牛顿,1643-1727)才能作为一种学说被提出来,并且有机会得到验证。否则要凭借想象想到,物质间实际上是具有非常微弱但是强大的引力的——对人类的想像力实在是太大的挑战了。即便有人能想到,也绝无可能说服大多数的人。甚至有机会进入实证。

当然,万有引力最具说服力的支持,是卡文迪什(1731-1810)的引力常数测试实验。卡文迪什以那个年代近乎艺术性的测量精度,将这一量精确的测定了出来——顺带一提,即便在现代,万有引力常数的精确度依然是所有物理常数里面最差的。

所以呢?我想说什么?

高精度的定量测量,才是物理学的生命。物理学家毕竟不是在玩弄数学技巧,整出一个漂亮好看的方程,就完事了。

我在感慨什么

我不知道作者是天才还是民科。但是我看到无数人在那里叫好——你在叫好之前,难道就不知道简单看一下作者讲的细节么?他又不是没贴。

如果看了一下仍然叫好,我觉得纯属一点科学精神都没有了。上来就酸“怎么可能”,“你算老几”我觉得到也不必——毕竟作者也没有公布细节,就凭作者个人能力否定成果未免鲁莽。但是我绝对不认同,仅仅因为“精神可嘉”,就无视物理学基本精神,在没有技术支持和复现前,对一项实验大加赞赏。

我也顺带吐槽一下作者的文,说这是实验文不如说这是软文。通篇到头就在讲装置怎么难做,自己怎么困难。一没说基本原理,二没计算过程,三没测试数据,四没装置的设计制造图。说国外看到类似的设计,可是reference完全看不到。这些都算了——连装置的设计目的和输入输出功率都没有。你真的是在说技术么?

下面会发生什么

如果是正常情况,大概会有同行复现。能复现的发文说OK我复现了,不能的就开始联系和质疑。

以作者的名望,大概不会有学者认真的想去复现。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意思主动联系同行做复现。如果有的话,同行复现一下结果就出来。如果没有的话,大概会变成主流学界不搭理,作者感慨自己受到冷遇,然后网友们就是就是两句——这样子。

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