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北京游记都写不完了,中间插一个技术论点很不伦不类。但是老了,脑子不大好,不记下来就忘记了。大家姑且原谅吧。

编译器理论中有中叫做核心构造和自构造。首先通过A语言写出B语言的初次编译器,然后通过初次编译器编译用B语言写的B语言编译器本身,形成二次编译器。逐步叠代,形成稳定的核心编译器,然后通过核心编译器编译层次1,通过编译器和层次1编译层次2,逐步递推,形成最终release的集成编译器。最出名的产品就是IBM公司的Pascal语言。(还有多少人在学……世代更替啊)

同样在离散数学的数理逻辑算符体系中也有一个最小构造集合。通过最小构造集合的有限次叠代可以产生全集合的等效结果。所以又被称为核心集合。

大家可能会认为比较无聊,不过不才贝壳我现在搬到语言上套用,看看这种理论是否可行。

  1. 首先通过单词表等等对比的形式教会最小的单词集合。
  2. 然后通过标准语法格式教会最小的语法集合。
  3. 通过标准语法集合解释扩展单词和语法集合1。
  4. 逐次叠代教会大多数的单词和语法。
  5. 着重解释如何学习新的单词和语法。

按照我们使用中文的习惯,还有我使用计算机的经验。我们不是什么都知道的。很多人不知道二进制(binary)是什么意思,但是他们可以很快的学会。如果我们不知道二进制的英文,我们很习惯是通过中文词表的方式来获得其中的意思。但是真正英语好的人都是通过交互的解释来获得意思的,这样的好处是具备非常好的动态性能。因为很多英文单词没有贴切的中文解释,语法更是天地之别。通过英语本身获得英语知识的能力可以让一个人不但具备英语能力,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变化自己的英语。

通常来说,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初是模仿,通过学习周围人的发音和对应的可能意义来分辨词素的音和意。至于形来说,符号文字一般都具备相当的音形对应性,象形文字则是意形对应性。这个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学习获得,而且也无关人的交流。毕竟在美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文盲的。然后音意的对应性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循环解释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基础的词意去解释另外一个,但是语言是唯一无法用语言来解释的东西。一个词的解释最后永远涉及他的自身。所以我们通过一个最小单词和语法的构造集合来解决这个问题。毕竟发展出自我独立的语言体系结构是我们小时候做的事情,现在完全没有必要这么麻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