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同学和我讨论关于某电影的剧情,大致来说就是一种含蓄的无奈。但是我脑子里面却想到的是台湾言情和侦探片的剧情,简单来说可以用日本小孩描述超人片的句子来表达。大约一半时间的时候反派登场,20分钟左右超人给打个半死。然后到最后五分钟超人暴走,搞定反派。最后三分钟交待下,end。

台湾的言情小说和侦探片的剧情也大致符合某个规律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一半左右的时候,出现某种反面的因素,所以让人觉得非常压抑。用某人的话说就是“人都是自虐的”。下面就是喜剧(comedy)和悲剧(cothurnus)的区别,喜剧一般在后面扭转了这种因素,而悲剧则一直没有扭转。

一般来说,经典的悲剧会比较完美些。按照余秋雨的说法,就是一种双重悖论。简单来说,就是左也不行,右也不行。具体说的话,剧中的反面因素不是因为某个具体的人或者某些具体的人造成的。拿红楼梦来说,我们都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。可是因为整个家族利益需要,社会风气效应,所以他们不能在一起。退一步说,即使可以,但是一个如此小心眼,如此敏感。另外一个如此的……风流吧……即使在一起,能不能在一起还是个问题。这里可以看到,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蓄意要他们分离的,应该是整个的构架造成的这个悲剧。

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,红楼梦和titanic有相似之处。在整体的宏观构架下交织了个人的无奈的爱情。一个是沉船,一个是家族兴亡。最终一个是一个死一个出家,一个是一个死一个嫁人。

如果是喜剧,那么是否可以取消这种悲剧模式的前奏呢?应该说可以,但是出现一个问题。一般来说,持续的写喜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。所以通用的模式是两种。抑制-释放(restrain-release)模型和转换(transition)模型。

抑制-释放模型的核心很简单,前半部分是悲剧。但是大家别担心,后面都会矫正回来的。主角前面怎么悲惨了,后面反派会更悲惨的。最特征的恐怕就是日本的超人剧了……

转换模型是我在看古灵的小说的时候发现的特征模型。先说明,这个应该算言情小说。可是书里面很少出现经典的反派或者误会,有的话一般也是很小。主要的特征在于通过主角的各种行为充分转换观众的各种心情,以此避免审美疲劳。简单来说前面是哭,后面就是敬佩,再后面是甜蜜,等等等等。而且构架也是符合双重悖论的。所以看古灵的小说的时候一般都是整体的甜蜜温馨,不是琼遥小说的自虐状……

转换模型的另外经典作品就是金庸大侠的作品,尤其是天龙八部。

严格来说抑制-释放模型也是一种转换模型。但是其转换的方向是从特定的悲转向特定的喜而已。准备写悲剧的可以试试从特定的喜转向特定的悲,或者悲-喜-悲的三段转换模型。但是小心给骂死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