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城镇。小归小,市镇基础设施还是挺全的。里面还有个超级大的市场,瓜果很好吃。

从敦煌出去,往火车站方向开一会,再转去鸣沙山,才真正到了莫高窟。莫高窟在敦煌旁边的鸣沙山东麓。整个鸣沙山都是有砂石堆积粘结而成的沙粒岩组成的,呈现明显的层状风化。莫高窟已经建设的非常不错,绿柳成荫。中间有一条干涸的河。

莫高窟里面是严禁使用相机的,如果发现会被请去警务那里喝茶。因为曝光会导致铅白氧化加剧。为了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些壁画,还是放弃照相吧。反正按照里面的人数,也不可能玩合影。要论照相,各种书籍上的照片一定比你照的精美。

敦煌的壁画很漂亮。当然,经过千年的时光和空气的氧化,现在的壁画已经色彩斑驳,很多已经发黑。第一眼看上去,和漂亮搭不上边。但是当进入精心保护的洞窟,观看里面尚未破坏的壁画的时候,你至少得承认,他们很漂亮。这里提一句,很多漂亮的壁画都是两边和顶上的,这说明光的腐蚀作用不是开玩笑的。当然,要说精美也不至于。毕竟这些壁画是给当时的民众膜拜的,不是给皇室成员的。所以要说美轮美奂也到未必。这里我吐个槽。在解说的时候反复提到XX老外是专门研究历史的,所以能够准确的看出哪个物件比较精美——既然如此,这帮老外就没想过买回去别人看得懂么?如果一般人也看得懂(虽然我觉得多半不行),那能够看出物件精美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个毛关系。。。

莫高窟的发现很有意思(有人说是一场悲剧)。在清代,整个莫高窟已经无人知晓。当时道士王圆祿在这个地方修道,打扫流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些壁画。他就把壁画和佛经卖了,换得的钱用于“保护”洞窟。在洞窟里面看过后得说,与其说“保护”,不如说“破坏”比较合适。因为王圆祿毕竟是个道士,搞佛教很不专业。没把洞窟全修成三清像估计是因为手里没钱——莫高窟的文物当年可是便宜的很。当然,换成国家,保护力度就高多了,水准也高多了。不过有人给我看了一张国庆莫高窟的照片——我得承认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破坏比较恰当。

说到乱写乱画,我发现好像中国自古到今都有这种习俗。跑到洞窟里面经常看到的就是民国XX年某军官到此一游,清朝XX年X人留——相当于古代的到此一游。莫高窟的保护价值比较高,一旦提上去就不能清理,所以很罕见的,这些涂鸦居然留存百年,直到今日我们有幸目睹。也因为这个缘故,在洞窟内都摆满了一人高的玻璃,谨防不自重者。在某个洞窟里,我们还看到了大千先生当年的涂鸦。我和同伴说,同样是涂鸦,大千先生留来就是佳画了。导游接下去说了一句,那得看画在哪。大千先生的画留于空白处就是文物,要是画在壁画上一样是涂鸦。至于你们的字画,留在哪里都是涂鸦。深以为然。

从莫高窟回来,当晚我们就去鸣沙山露营烧烤骑骆驼。路上我们还看到了动力翼滑翔机。简单问了问当地人,好像没有人在经营这种东西,可能是游客自己带来的。很遗憾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玩一下动力翼。

骑骆驼去鸣沙山的时候有点失算,我忘记换上长裤,结果骆驼行进都是一个方向的,右脚就在太阳下暴晒了一个多小时。回上海后一看,左右脚黑的完全不对称。走着走着,我们居然走过了——呃,一片坟地?!

去鸣沙山的路上,有好大一片地都是坟地。而且从墓碑来看,最早有民国时期立在这里的。当地人有用土划沟形成四四方方一座阴宅的习俗,所以有些阴宅里面是一大两小三座坟,有些里面就是一大一小,远处还一座。仔细看墓碑,主人和夫人在民国时期死的,偏房在六几年死了后儿子给葬的。过了坟区,贝壳看到了下午去莫高窟路上看到的景色,所以就拿出手机照了一张。这就是我发过很多次的那张驼队的剪影。

到露营地,刚好赶上落日。贝壳爬上上百米高的沙山,看到了非常漂亮的落日。彩霞,火烧云,金色的霞光。晚上还照到了银河。其实从观赏来说,这里比垦丁出火差很多。而且我手里的相机也远不如托总。不过这次居然照到了很漂亮的银河。

这里插一下照银河的要诀。30s长曝光或者B门,光圈开到最大,缩放放到最小(18mm端),ISO调到1600以上,色温调整到4500K以下。最后,手动对焦,焦距无穷远,关闭闪光。使用三脚架。万一没有条件,也要把相机平稳的放在某些平台上面。

晚上很简单,泡面,烤羊肉烤鸡腿。虽然没有店里卖的好吃,不过也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