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把大笔钞票转到余额宝和理财通去了。

说是大笔,其实也还好,只有五位数而已。毕竟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保证能力摆在那里,太多钱也不放心。而且为了安全性,两家按照获利能力分别配置,都各自存了一部分。

其实这样挺好,以前这部分头寸必须在银行存活期。1W一个月利息才3-4元。目前存支付宝里,使用上和活期没有区别,一个月利息50。当然,等shibor降下来也许就没这么多了,但是30还是有的。至少翻了10倍,一顿饭的钱就出来了。何况我转过去的还不止1W。

以前之所以不敢这么做,一方面是利息不算太高,好处并不直观。但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使用上不算便利。短期头寸不像长期投资,可以有一定的赎回时间。往往这头要付信用卡呢,那头有人结婚,又刚好感冒要看个病。三方一合,没两三个月的平时开销,很可能哪里就调不过头寸来。这时候难道还出去借钱么?但是三个月日常开销一放,加上自己懒,有的时候有点资金不及时从银行调出来,往往就这么几万躺在银行里走活期利率。

现在支付宝打通了相当多的支付渠道,结婚吃饭AA交水电煤,样样可以支付宝。使用上又是T+0,所以银行里面躺个几百应付一下就行了。要是余额宝取出到银行的到帐时间是2小时以内,这几百我都不放。

好玩的事在于。我突然想到,余额宝为什么能够拥有这么高的回报?是因为银行需要高息借钱。货币基金里面很大部分钱都去了同业拆借。银行为什么需要高息借钱?因为没有足够的钱。为什么没有足够的钱?因为本来银行可以利用的低成本活期头寸都去了余额宝了。这就是通胀和通缩的放大效用。

所以从理论上说,用余额宝的人(或同类产品)越多,其利息越高。要是银行没看明白这个原理,盲目推出类似产品。推出的越多,利率抬高越多,只会把自己累死。但是看明白也没用,别人都推自己不推,只会把自己饿死。

当然,事情并没那么复杂。国家要管,只要快速调整基准利率,使其逼近同业拆借。或者大量印钞(或者回购)稳定shibor。哪种都可以废掉余额宝。鉴于印钞往往有很大范围的副作用,因此加速基准利率变动才是正道。当然,基准利率变化越快,就越接近利率市场化。而市场化的利率比恒定利率难监管的多。

另外一点就是,银行为什么拼不过支付宝?因为银行为了应付活期资金调度头寸,需要大量的准备金。准备金无法生息,无疑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,摊薄了回报。而支付宝本身的运营模式就会产生大量的沉淀资金。当资金在从买家到卖家的发货期的时候,是必然沉淀的。这部分资金产生了形同准备金的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