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壳的本本烧了一次,大家都知道吧?痛定思痛,贝壳认为,这是给热的——

于是贝壳上网查了下本本的散热状况。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。贝壳本本的出口温度体感大约是40度,内部温度至少是50度。长期这样工作,难怪会烧。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垫高本本底部。垫高一厘米后,下层手感倒是没了,但是出口温度基本没有变化。看来需要更强劲的解决方案。

贝壳去中关村淘了一个本本用的散热器,带一个usb hub,85块,便宜的也有70多的。垫在本本下面非常稳当,电源使用usb端口取电,不用变压器,直接用线接在本本上就好。usb的标准电压是5V,初级端口的最高电流是500mA,小型设备的最高电流是100mA,因此一个无源hub可以扩展4个小型设备。这个散热器的功率是0.9W,电流消耗小于180mA,加上一定的hub芯片和中途损耗,还可以在hub端口上连接两个小功率设备。悬点能连接三个,不过总电流就达到了纯480mA以上,稳定性就要掂量着点了。反正加一个鼠标一个U盘还是没啥问题的。三个风扇全开后,出口温度在平时没有升温的感觉,大约是20-30度上下,全功率工作的时候才有温感,大约是30-40度。内部温度不会超过40度。硬盘温度降低到不明显,因为风扇没有正对硬盘,而是对上了硬盘的进风口。硬盘又没有辅助散热片,所以温度自然无法明显降低,大约目前是40度上下吧。

由这个散热产品,贝壳想到了本本的两重化问题。一个是要求小型化便携化,要求可以发挥本本的长处,到处带了跑。一个是要求全面化,要求能够替代台式机,能够个自行更改升级。这是两个违背的要求,一个要求设备少设计紧密,一个要求设备多设计松散。就拿光驱来说吧,带了个光驱到处跑,怎么做到小型化?但是不带光驱,怎么和主机比?打个游戏放个电影都是问题。

解决这个问题的曙光是扩展坞,很多超小型化设计的本本,为了追求超小超薄,经常就牺牲了很多周边设备,包括最关键的usb端口数目。一般小型本本上都只有两个,一个插一个鼠标,这必定要用的吧。另外一个呢?移动硬盘?摄像头?打架了吧?所以很多商家就增加了扩展坞,最常见的主要是IBM的ThinkPad系列扩展坞。但是一般一个扩展坞只能用于某个特定产品,原因是需要专用接口。

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产品,其接口基于usb/1394系列,作为本本的通用扩展坞。区分出用于13-17寸的几个尺码的型号,附加上不同的配置,就形成了不同的扩展坞。通过usb连接本本,并且提供一些usb接口。无源的时候可以解决基本的散热问题和usb数量不足的问题,有源的时候可以驱动内部的DVD光驱等等,形成完整的工作平台。

我们再具体细化一下产品,假定本本上只有两个usb输出,一个无线网卡,没有PCMCIA扩展,没有光驱,散热一般。那本本应该可以做到很小的地步吧?缺少的东西可以通过扩展坞增加,无源的时候就当一个hub和散热器,也许还可以启动一个有线网卡,一个读卡器,光驱肯定没戏了。加电源的话,为了求简单可以使用本本电源,然后再输出到本本中(等于串联上去)。这样可以附加驱动一个光驱,一对串行/并行接口,一个猫,一个有线网卡,一个读卡器。等等等等,还可以再输出部分的usb接口。电力上由于截取了本本的主电源,因此基本等于无限。数据带宽上说,光驱的典型平均带宽大约在10M/s上下。摄像头的典型带宽消耗大约是5M/s上下,网卡的极限带宽是12.5M/s。鼠标的带宽可以忽略不计,串行并行带宽也不高。一个usb2.0高速的极限速率大约是60M/s,一般最高只能发挥出一半。但是即使如此,全加在一起也照跑不误。问题比较大的就是移动硬盘一类的设备,硬盘的内部典型速率是50M上下,突发速率可以高达100M/s以上(而且以上很多),如果接入在扩展坞上铁定是占满全部带宽。幸好一般移动硬盘也需要比较大的供电,干脆直接接入本本好了。只是本本的两个USB接口必须使用分离的控制芯片连接到南桥上,否则还是会出现带宽耗尽的现象。

通用扩展坞的缺点是电源限制,虽然可以截取主电源,但是所有设备加起来数十W的功率。如果外电断电就彻底完蛋了,等于突然拔设备。不过这问题单纯主机也有,而且更糟糕,直接关机。但是其优点就非常明显了。首先是分离了常用/非常用设备,从而使得本本轻巧容易携带,放下来又功能强大。其次是设备外置分散开来,散热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。(那东西自己主体就是一个散热设备,解决不掉撞豆腐去算了)然而最大的意义却在于,由于分离了周边设备和核心设备,并通过usb通用连接接通。使得本本的外设成为常规设备,具备充分的扩展性和互换性。因此可以充分降低外设的成本,不会出现sony的本本非配sony光驱的问题。也容易进一步挤压本本外设市场的利润空间,从而降低本本的平均价格。

估计这个过程应该从通用(第三方)扩展坞的流行和可定制化开始。在这个过程中,所有精简外设本本的销量会上升,而外设强大的本本销量会下降,从而促使市场完成转变。估计各大本本厂商不大会喜欢这种变化,因此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对应这个产品。但是可以预期将来这种产品应该会大行其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