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一封读者来信——同机构内不同组织合作的分析
这次的题目是一个读者的问题,她的原文很复杂,我不记得了。我大致的理解是,在同一个领导下面的多个不同的组织间的合作,对其进行分析。
唔,怎么说呢,这个问题其实挺好玩的。我首先给没参加工作的同学们讲解一点基础常识,一般来说,公司/企业/组织,都是树形结构的,又非单纯的树形结构。所谓树形结构,就是一个头,手下有几个人,每个人负责一个方面。每个人又有一些手下,如此往复,就形成了一颗管理树。管理树的一个关键禁忌是越级,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同学千万要记牢,越级是很忌讳的,无论是哪个方向。如果你有个问题,需要向上反映,一定要经过你的直接领导,或者在你直接领导在场的情况下反映。而作为领导指挥下级的时候,也一定要交代他的直接领导,或者他的直接领导在场。通常你作为二层领导的时候,资历已经足够让你知道越级的害处。因此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向上越级。
一般来说,这个管理树的层级越多,公司效率越低。你可以很容易的想明白,如果你对一个关键问题的报告,要通过20层领导才能递交给足够关键的人,你们公司的决策和反应速度怎么快的起来。但是反过来说,在节点不变的情况下,如果要降低树的高度,那只有在一个节点上挂更多的子节点,即一个领导需要直接管理更多下属,处理更多问题。
而更复杂的是,正统的树形结构,应当是由上级进行信息协调。但是为了增加效率,通常来说管理树还不是一个严谨的树形结构,而是一个网状结构。例如,理论上说,销售问题应当是由销售部门搞定的。但是销售中可能涉及很多技术问题,因此需要工程师来参与,而且是长期参与。因此我们有个职位,叫做售前工程师,专门负责这个问题。售前工程师属于销售部还是研发部负责呢?我们在行政级别上归属销售部管理,但是实际上这些工程师还要长期参与研发部工作,这期间他们实际上受到研发部管理。这就是所谓的交叉管理状况。
直观上看,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推论。当组织规模增加的时候,这些问题就会如同一团乱麻一般纠结起来。事实上也是如此,同样的组织结构,当组织规模增加的时候,效率一定是严格下降的。只是不同的结构下降的速度不尽相同。我们常听到小公司比较有竞争力,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公司只有职能和级别划分,而没有严谨的管理树。甚至有的时候,连职能和级别划分都没有。这种管理在感觉上会比较混乱,因此一般只能在大家都是哥们的时候用这招。
因此,很多大型公司采取的一种常见管理方式是组织化,OU。所谓OU,即脱离集团的直接领导后仍然可独立存在的组织。这些组织可能是控股公司,子公司,分公司,公司内部门,产品线,项目组,形态很多。OU化的核心意义是,为交叉管理提供了一个最大化边界,为集团管理提供了一个最小单元。由于集团管理的最小单元的增大,因此集团可以管理的规模也更加的大。通常来说,OU就是这么被理解的。
OU和正常的组织部分有几点不同。通常来说,OU有独立的财政系统,OU间互相是需要结算的,OU的老大是要部分承担OU的盈亏的。所以有的时候,你受某公司邀请前去开会,往往能看到组织者和行政部的人。行政部的人管理整个会议室,完事后是要管组织者结帐的——如果这个集团的行政部是独立的话。同样,如果OU总是亏,这个亏损就会被评估。老板会考虑,外包是不是更合算。如果是,这个OU很可能就被裁撤。
因此OU间的关系既是在同一个集团内的合作关系,也属于竞争关系。因此你可以看到,去年腾讯网的广告位放过淘宝,而不是拍拍。原因就非常简单。淘宝不是同一个集团的,走的是正对正的生意关系,一般来说给的钱更多。拍拍是自己人,老总为了省经费,总会想拉关系少给点。如果给拍拍不能带来现金,也没法带来KPI,那就给淘宝吧。这就属于集团内协调不善导致拆台的结果。
OK,上文废话半天,总算言归正传。在不同的OU之间,进行产品和技术合作,基本来说得依据OU的级别来细说。越是细小,合作越多的OU,其特性就越接近非独立部门。而越是庞大的OU,例如下属控股公司,就越接近独立公司。非独立部门间进行产品和技术合作的好处是,双方有充分的信任关系,因而双方可以充分讨论其中利弊,并且得到比较好的结果。而独立公司间,往往有互相不信任的情况(这个也看的,不少公司间的关系甚至好的工程师会互相为对方修bug),因此有些时候就很无奈的出现了纳什均衡。
这个现象其实正是OU所带来的双刃剑。越是OU化充分,公司的可管理规模就越大,但是手下间互相打架的情况就越严重。如果你愿意这么理解的话,红杉每年投了一堆风投,其中不少是做同一领域的。理论上你可以把这些公司都理解为红杉的下属,只是红杉没有参与管理——也没道理参与管理。这些公司间,不少是死对头。这正是最强的OU化和松散的外部协调管理所带来的结果。如果情况对红杉有利,他是否可以凭借庞大的股份介入,终止持有股份的几家公司间的对立呢?这会为红杉带来庞大的利益。这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削弱OU,加强外部调整的结果。